202406-17 它曾是全球最大天眼,科学家用它给外星人发信号,如今成了垃圾场 NEW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从未停止,而一个国家对宇宙空间的探索发展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个观测站,曾几何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眼”。当初造价2.6亿,每年更要花费巨款维护,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这里却成为了垃圾场,令人唏嘘。它就是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观测站。阿雷西博观测站于1963年11月1日正式开幕,最初它的直径为305米,后来扩建为35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单面口径射电望远镜。不过它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它是固定望远镜,... Read More >
202406-17 中国在月球取的土壤,澳大利亚媒体要求全球分享 NEW 近日,澳大利亚媒体提出一个观点:月球的土壤是全人类的,中国应该将带回的月壤进行分享。此言一出,立即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这种看似慷慨大方的提议,实则掩盖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对此,笔者不禁想问:如果按照这一逻辑,澳大利亚丰富的铁矿资源,是否也应当视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进而进行分享呢?任何国家进行太空探索,都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中国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携带月壤返回地球,是中国航天事业多年努力的成果,这背后蕴含着科研人员的辛勤工作和国家的大量投入。这些月壤对于中国而言,不仅... Read More >
202406-17 离地球越远手套箱越重要,院士谈空间上能做哪些实验VI NEW 我国空间科学的发展和展望2017年,研究人员在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上开展了我国最大规模的空间细胞(干细胞)培养。8种共48个培养室中全部细胞增殖和分化正常,取得丰富成果。与地面相比,空间中细胞分化发育时间普遍提前。研究人员还首次在微重力条件下观察到体外诱导人类胚胎干细胞获得的原始生殖细胞。首次在微重力条件下观察到体外诱导人类胚胎干细胞获得原始生殖细胞航天领域光谱成像仪的发展经历了三代。过去,光谱成像主要是对地观测中的一般图像和彩色图像。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每个像素都具有几十... Read More >
202406-17 玉兔二号3年走1000米,美国月球车1小时20公里,为何我国是第一 自古以来,月亮都是一个美好的象征,不少的文人墨客都以月亮为意象,创造了很多美好的诗句。从那时起,世人就有一个探月的梦想,想要飞上九天,一览月亮的神秘与皎洁。在经历了千年之后,这个伟大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先是有前苏联的“月球17号”,后又有美国的“阿波罗号”以及中国的“嫦娥四号”携带的“玉兔二号”探测器,人类在探月计划上在不断前进。但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美国的月球车1小时29公里,中国的玉兔二号3年才走1000米,但却能超过美国位列行业第一,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其... Read More >
202406-17 闹大了!我国月球车在月背工作已5年追赶50年 却发现前面根本没人 在人迹罕至的月球背面,玉兔二号静静地开展了五年的探索工作。这一探测器不仅展现了中国的航天技术成就,而且成为了人类太空探索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玉兔二号深入探测了月球的未知区域,克服了重重困难,如环形山的险峻、极端的气温波动,回传了大量珍贵的图像和数据,揭示了月球神秘一面的众多秘密。然而,这一探测器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原本设计寿命仅三个月,玉兔二号却奇迹般地工作了五年,这一成就背后是中国在航天技术上的一次飞跃。玉兔二号配备有先进的导航系统和高效的电子设备,展现了其卓越的越... Read More >
202406-17 古代太空碎片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太阳系中为何需要它?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灰尘的世界。她无处不在,甚至在太空中。它只在太阳附近不存在,因为它不能存在于高温区域。灰尘是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显着影响其动态和特性。在行星学中,微米和纳米成分是天体结构的主要元素。至少类地行星是由它形成的。直到最近,太阳系中才出现了更多的尘埃和更小的天体。是什么原因?小行星爆炸一百多年前,出现了一种假设,即地球正在膨胀或生长,因为这样更方便。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我们的星球每年吸收大约 40,000 吨的宇宙尘埃和陨石。科学家测量的地球... Read More >
202406-17 20光年外的“超级地球”,基本可以确定存在生命 宇宙是如此辽阔,它的边界似乎永远无法触及。在银河系这个庞大的星系中,存在着数千亿颗恒星,而围绕这些恒星旋转的行星数量更是难以计数。在这样的星系中,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只有地球是宜居的?答案似乎是否定的。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观测,已经发现了数百颗与地球大小相近的系外行星,这些行星中的许多都位于其恒星系统的宜居带内,这意味着宇宙中可能存在大量适宜生命居住的星球,地外生命的存在可能性极高。以格利泽581g行星为例,这是一颗位于天秤座方向的红矮星格利泽581附近的系外行星,距离我们大约... Read More >
202406-17 一颗宽200米小行星,以时速8.2万公里靠近地球?马斯克:无法拦截 引言 你是否曾经思考过,如果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正以每小时8.2万公里的速度向地球靠近,我们能否阻止它?这种情节通常出现在科幻电影中,但如今却成为了现实。著名企业家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一次采访中表示,面对这样的小行星,人类目前的技术无法进行有效拦截。这一消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科学家们对此有何看法?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一潜在的威胁?小行星的轨道与速度根据最新观测数据,这颗宽约200米的小行星正以时速8.2万公里的速度接近地球。小行星在太空中的运动受到引力影响,其... Read More >
202406-17 古人把月球叫作广寒宫,为什么古人知道月球很冷? 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月球的公转和自转都对地球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它给我们地球带来四季分明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潮汐和火山、地震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也开始了自己的“登月计划”。从古至今,月球于人类而言都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在没有“飞天”实力的时候,也只能依靠猜测和想象去绘制月球的模样。中国古代人虽然没有登过月,但他们对月球也有着一定的了解,比如他们将月球称为“广寒宫”,并赋予了它众多美妙的神话故事。那么为什么古代人会知道月球上面是冷的呢?神话里的“月球”提到有... Read More >
202406-17 杨利伟回到地球后,为何不再上天?终于说出事实真相 今天我要跟大家说的是杨利伟回到地球之后,为何不再上天?终于说出事实真相杨利伟是我国的第一位飞天宇航员,在他回到地球之后,为何不再上天呢?杨利伟于1965年出生在辽宁,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是我国的一位共产党员,曾被授予了少将军衔,2003年的时候,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为我国的太空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利伟曾担任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办公室主任,2018年的时候,杨利伟还被授予了“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杨利伟回到地球之后,再也没有上过天,关于这件事,... Read More >
202406-17 巨大的宇宙结构长达14亿光年 在距离地球5亿光年的南天天顶方位,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宇宙结构,这个结构横跨长达14亿光年,包含数10万个星系。它就像一堵巨大的墙壁那样,把我们团团围住,而科学家把这个新发现的巨大结构,称为南极墙。2020年7月,《天文物理学》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在研究宇宙的三维空间分布时,发现在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的外围,竟然存在着一个像手臂一样的巨大结构。该结构呈200度的弧形延伸,一直延伸到北方的天空,其中密度集中的区域位于南极方位5亿光年处,沿着手臂向北,它向内折叠到距离银... Read More >
202406-17 同价位板王!Redmi Pad SE到手价仅688元:搭载“神U”骁龙680 快科技6月17日消息,今晚8点开始,618电商大促将进入最高潮的阶段,很多产品都已经出现史低价格,有需求的用户是一个入手好时机。根据小米京东自营旗舰店显示,Redmi Pad SE入门平板叠加优惠之后可做到688元,如果有其他可叠加红包还能更低。虽然是一款入门产品,但是在688元这个价位上,Redmi Pad SE表现十分出色,采用一块11英寸16:10护眼大屏,分辨率为1920*1200。这块屏幕还获得了莱茵低蓝光及无频闪双认证,采用全程DC调光方案,孩子学习也不用担心伤眼... Read More >
202406-17 图灵奖得主:AI取代人类比想象中快30年 Geoffrey Hinton老爷子——图灵奖得主、深度学习发明人、AI三巨头、Ilya之师,在最新专访中透露出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就在这两天,Hinton接受了多家媒体的专访,既有老生常谈的内容,即他对AI发展安全的担忧;也有一些新的话题和八卦。他提到了老朋友马斯克,俩人一直以来都是AI威胁论的支持者。但Hinton透露,最近老马邀请他加入xAI的顾问委员会时,Hinton为了婉拒他,不得不上演了一出金蝉脱壳:我们打了通差不多20分钟的电话……为了拒绝他(马斯克),我不得不... Read More >
202406-17 广州拟规定中小学可禁止学生带手机:经允许带入的要统一管理 快科技6月17日消息,学生带手机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很多学校和家长对此都持否定态度,而且这类电子产品也确确实实会影响到学习和眼睛等身体健康。“广州人大”公众号近日发布一篇《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其中第十四条就是“预防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校园”的规定,具体如下:-中小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严格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对于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的孩子应当规范使用的场所、时段、时长、频率、内容、功...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