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9 银河系中心黑洞正在扭曲合并恒星 孕育神秘新天体 NEW 天文学家称,银河系中的黑洞正在扭曲和合并恒星,形成一种奇特新天体。像多数大型星系一样,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潜伏在人马星座,这个黑洞被称为“人马座A*(或者Sgr A*)”,它不断向黑洞内部牵引恒星、灰尘和其他物质,形成一个恒星密集区,其密度是银河系其他区域的10亿倍。有时,距离黑洞最近的恒星必须争夺空间,这种竞争变成一种奇怪而暴力的“婚姻模式”。发表在1月1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天文学家描述了环绕银河系中心黑洞旋转的6个神秘天体,它们体积是地球... Read More >
202001-16 太阳系发现“宇宙闸门”:空旷空间阻止系内外物质混合 NEW 与太阳系以外的气态巨行星相比,离太阳最近的岩态行星由非常不同的物质组成。这可能是因为在数十亿年前,太阳系曾被一道“宇宙闸门”一分为二,正是这道闸门阻止了太阳系内外的物质混合。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这道“闸门”其实是一圈尘埃和气体,更像是一圈围栏,研究作者将其称为“大分水岭”(Great Divide)。现在,这道闸门位于木星轨道之内,基本上是空旷的空间。大约20年前,化学家们意识到,根据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不同,其基础组成部分——微行星或更小的太空岩石——的成分差别很大。构成外围类木... Read More >
202001-16 看不见的外星人?地球也许存在着我们未知的生命形式 NEW 我们很容易辨别什么是生命,它们会移动、生长、进食、排泄和繁殖。在生物学上,认识生命也很简单,研究人员经常使用缩写“MRSGREN”来描述它们,代表着运动(movement)、呼吸(respiration)、敏感性(sensitivity)、生长(growth)、繁殖(reproduction)、排泄(excretion)和营养(nutrition)。但我们当中可能生活着一些无法被发现的外星生命形式。这有可能吗?虽然生命很容易被认知,但对其进行定义却是出了名的困难。科学家和哲学... Read More >
202001-16 生命摇篮 两颗“超级地球”被发现:均处于宜居带内 近日,据外媒报道,天文学家又在茫茫星海之中发现了两颗“超级地球”——GJ180d和GJ229Ac。GJ180d和GJ229Ac离我们不远,距我们的太阳分别仅有19光年和40光年,两者的质量分别是地球的7.5倍和7.9倍,公转一周分别需要106天和122天。两颗“超级地球”围绕小型红矮星和褐矮星旋转,相较太阳,红矮星更小、更常见也更凉爽,周围行星的轨道也更接近红矮星,并且依然处于宜居带之内;而褐矮星则是一种“失败的恒星”,构成类似恒星,但质量没达到0.08倍太阳质量,不足以在核... Read More >
202001-15 弓形虫会感染小鼠并展开“精神控制”?新研究有不同的看法 针对弓形虫的早期研究,发现其能够对小鼠大脑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使之不那么焦虑、且好奇心大增。在小鼠更易被猫捕获的情况下,猫才会更多地感染上弓形虫。作为地球上最多产的寄生虫之一,弓形虫几乎可以感染任何温血动物。此外有科学家认为,它或许已经感染了超过 30 亿人,只是基本上没有显露出危害。弓形虫生命周期(图自:CDC,via Cnet)弓形虫与疟原虫同属一类“杰出”的单细胞生物,因其能够改变啮齿动物和人类的行为方式而被熟知。长期以来,公众和研究人员一直对它的作用方式感... Read More >
202001-15 研究:生命力超强的缓步动物对气候变化的耐受度没想象中那么高 据外媒报道,众所周知,缓步动物(水熊虫)是地球上最顽强的动物之一,但它们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新的研究表明,它们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缓步动物是为数不多的在地球五次大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的动物之一,它们能够忍受极端的高温、寒冷、辐射、压力以及缺乏食物、水和氧气的生存条件。为了做到这一点,它们把自己的身体压得很紧,实际上这种做法重新安排了它们的内部器官并由此进入一种称为隐生(cryptobiosis)的状态。这种功能就像冬眠,它能保护动物免受危险环境带来的影响,当... Read More >
202001-14 如果人类突然从地球上消失的话,只有这三样东西证明我们存在过 大家都知道在地球上是没有什么物种可以一直存在着的,我们人类也仅仅诞生了500多万年,在人类还没诞生之前,这个地球是有其他生物主宰着的,但随着生态环境演变,很多生物都已经灭绝了,即使强大的恐龙也早早消失,那有人就好奇了,如果哪一天人类从地球上消失了的话,那什么东西才能证明我们存在过呢?首先第一样东西就是人类的化石了,大家都知道我们之所以知道远古时代存在过什么生物,靠的就是研究动物的化石,同理人类消失了的话,那化石也将是未来新的智慧生物研究我们重要依据,让地球新的主宰知道我们人类... Read More >
202001-14 7万年前,人类无意中得一“外挂”,从此打败其它种族,主宰地球 人类在地球上的地位一直是无可争议的,在地球上,人类可以称得上是万物之灵。在原始社会,人类靠着聪明和智慧,成功用20万年的时间进化成地球的霸主,在整个食物链里,想吃谁就吃谁。在多数人心目中,人类就是造物者的代表,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可以随心所欲的主宰其他生物。但事实上,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七万年前,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我们的祖先才是弱者。图片来源于网络:原始社会他们的生命脆弱,行走速度缓慢,根本无法与其他动物抢夺资源。直到人类掌握了一项可以开挂的技能,这才有了主宰世界的机会... Read More >
202001-14 地球早就已经不是蔚蓝色的了?看到卫星图:这还是我们的家园吗 如今的地球还是蔚蓝色的吗?科学家揭露真实的地球颜色,引发争议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前进,人类早就已经知道自己究竟生活在怎样的环境当中了,也知道除了地球之外,宇宙中还存在着很多颗和地球环境相似的星球。也因为科学家朝着地球上空发射了很多卫星。充分的让人们了解到了地球的外在形态。知道地球是圆的而不是方的,也知道地球的颜色是蔚蓝色的。科学家一直都在给大家倡导绿色星球,不是想让地球从蓝色变成绿色,而是希望人类能够懂得保护地球,保护自然环境!才不会散发出很多污浊的气体。导致人们根本就不清楚地... Read More >
202001-13 将死鳄鱼扔到深海里会怎么样?全新物种出现 据外媒报道称,路易斯安那大学海洋财团(Lumcon)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一项新的研究,将已经死亡的鳄鱼放入水下,那么深海生物会如何对待这个新鲜的异常食物来源呢?科学家在墨西哥湾的6600英尺海底深处放置了3只死鳄鱼,然后持续拍摄观察51天,然后他们有了惊人的发现。最后这些鳄鱼除了骨头和神秘的棕色绒毛之外,肉和其他组织器官被完全吃掉了。通过对棕色绒毛的DNA研究,它是一种全新发现、Osedax属的食骨头蠕虫。研究人员说,这也是墨西哥湾首次发现Osedax物种。至于另外两头死鳄鱼也有... Read More >
202001-03 鉴定专家痛饮百年“老酒” 鉴定后发现瓶中竟是人类尿液 近日,据媒体报道,英国出土了一瓶百年“老酒”,专家品尝后辨认为红酒,但不幸的是,经过检测,酒瓶内部大部分液体为尿液。具体来说,英国男子John携带一瓶百年老酒参加节目请求专家鉴定,这瓶酒是从自家门槛下挖掘出来的,根据酒瓶的木塞显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在节目中,鉴定专家Andy McConnell用针管抽取了一些瓶中液体品尝,并鉴定为红酒或者波特酒。随后,这瓶酒被送去检验,根据拉夫堡大学专家的分析结果显示,瓶中的液体大部分为人类尿液,其余物体还有黄铜大头针、少量酒精和... Read More >
201912-06 脑洞大:保护农作物免受猴害 印度农民把狗画成老虎 综合报道,猴子祸害庄稼是印度卡纳塔克邦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为了保护自己的庄稼免受猴子糟蹋,印度一位农民日前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给自己的宠物狗画上条纹,让它看起来像一头老虎。现在,猴子离他家远远的。图片截自印度亚洲国际新闻社(ANI)社交媒体。纳鲁尔村的农民斯里坎特·戈达3日表示,为了解决猴害问题,他曾尝试在田里放上玩具吓唬猴子,但是当玩具的颜色因为太阳照射褪色后,猴子们又重新跑回来,继续糟蹋庄稼。戈达说,他记得自己的父亲曾说过,猴子非常害怕老虎,总是与老虎保持距离。拥有一... Read More >
201911-25 海上巡游16天挪威邮轮诺如病毒爆发 乘客称数百人感染 一艘名为Norwegian Joy的邮轮上突发诺如病毒,导致数百人患病。这艘邮轮隶属于挪威邮轮公司,从上一站弗罗里达出发后已经在海上巡游了16天时间,随后在洛杉矶港停靠,乘客分享的照片显示当局对该船乘客进行了隔离检查。乘客Peter Krajewski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刚刚在洛杉矶港口从船上下来,最近几天,我们船上一直在处理诺如病毒的爆发,但没有任何乘客料到状况会如此严重。显然有数百人在船上患了重病。”至于挪威邮轮公司的发言人则表示:“我们的客人和船员的安全,保障和福祉是我... Read More >
201909-12 性行为信息遭泄漏!多款经期App擅自分享隐私数据给脸书 9月10日,据外媒报道,英国公益组织Privacy International调查显示,数款月经追踪app会将女性月经周期、性行为时间、避孕方式、痛经等隐私信息直接分享给脸书,以便让脸书向用户展示有针对性的广告。报道中指出,这些App包括在谷歌商城超500万下载量的Maya、全球用户超200多万的MIA Fem等。Privacy International组织发现,Maya会在用户同意隐私应用政策前将数据分享给脸书,而女性使用这些App主要有追踪月经周期和排卵期等私密用途。应...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