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4 宇宙是我们调查高能现象这一最有活力的过程的唯一实验室 NEW 爱因斯坦探针与龙虾眼x射线与黑洞(描绘爱因斯坦探测器捕捉到宇宙x射线的插图。图源:中国科学院)计划在2024年1月发射的新空间望远镜,将用革命性的“龙虾眼”来观察宇宙,寻找宇宙中大多数高能现象包括黑洞的形成,中子星相撞和恒星爆炸等过程中产生的x射线爆发现象。探针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明命名,由欧空局(ESA)、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MPE)和中国科学院(CAS)联合研制。这一航空器将配备高灵敏度的新一代x射线检测设备,由更宽的视场,从而让科学家既能观测到新的事件,同一时间... Read More >
202406-14 不行,比中国晚10年,美国火星采样返回坐不住了:7家企业搞方案 NEW 美国终究还是扛不住了!中国嫦娥六号之后,就要去火星采样返回。这不,外媒公开指出,美国为了早点完成火星采样返回,直接找了7家企业进行MSR计划研究,搞方案。因为按照最初的计划来进行,将会比中国晚10年,这是美国完全接受不了的,是不行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下面就详细来看看。没错,嫦娥六号之后,中国火星采样是重大目标在我国执行嫦娥六号任务之下,世界各国都对嫦娥六号任务非常在意,这已经不是简单期待中国嫦娥六号月球样本的问题,更是看到了中国航天的成功,未来还有更大的目标将呈现出来。而且... Read More >
202406-14 最新研究表明,人类在银河系中是极可能是孤独的 NEW Sombrero星系-NASA哈勃外星人存在吗?当你仰望星空,是否曾经发出过这样的疑问: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是孤独的吗?类似的问题也困扰着科学家们:在我们广袤的宇宙中,尽管存在着数以亿计的星系和行星,但目前我们尚未观测到其他智慧生命的存在,外星智慧生命真的存在吗?德雷克方程式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以孕育人类生命的地球展开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影响深远的假说。其中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Frank Drake)在1961年提出了颇具影响力德雷克方程式,用于估算银河系中能够... Read More >
202406-14 为何机遇号在火星上运行15年,而祝融号只有1年?是技术不行吗? 在火星的广袤表面上,有一个深蓝色的圆点,它孤独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向人类诉说着它的传奇故事。这个圆点,就是曾经风光无限的火星探测机器人——机遇号(Opportunity Rover)。与此同时,中国的祝融号火星车也在这片红色星球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虽然仅仅一年,但它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希望与探索。机遇号的传奇故事始于2004年1月25日,当它成功着陆火星表面时,它的任务预期仅为90个火星日,大约3个月的时间。然而,这个由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的火星车却以其卓越的性能和耐久性... Read More >
202406-14 人类登上金星的希望,或许要寄托在氮化镓芯片上 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但为什么除了登陆月球外,我们最常谈到的都是登录火星,而不是金星?主要是因为金星表面温度极高,最高可达480℃,这种温度甚至足以熔化铅,现有的硅基电子器件是无法在如此极端的温度下长时间运行的,所以即使是发射无人探测器也是相当困难的。而氮化镓作为下一代半导体的理想材料之一,可以承受500度甚至更高的温度,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虽然它已经被用于一些地面电子设备,如手机充电器和手机信号塔,但科学家们仍不清楚氮化镓器件在300度以上的温度下会如何表现,因为传统... Read More >
202406-13 火星上发现一个神秘的洞,科学家认为那里蕴藏着外星生命的秘密 火星表面有一个神秘的洞,科学家认为这个洞可能会成为未来人类的栖息点或者根据地,同时那里还可能蕴藏着外星生命的秘密。火星上的洞,图源:NASA/JPL/University of Arizona这个洞是在2022年发现的,由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 )携带的HiRISE相机所拍摄。洞口呈现较为规则的圆形,直径在50米左右,但相机拍摄角度有限,并没有拍摄到任何洞的内部,所以目前并不知道这个洞的具体深度等信息。合成的MRO,图源:NASA虽然洞是在2022年发现的,但是今年5月底... Read More >
202406-13 月球背面的“秘密”被揭开?中国卫星传回图像,其实霍金没说错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没有停下对于外太空的好奇,人类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外太空上进行猜测和探索。但由于技术一直不够成熟,人类直到近几年才真正实现进入外太空探索这一梦想。月球上这层神秘的面纱也逐渐被人所揭开,它的秘密也逐渐被人知晓。但我们了解到有关于月球的信息始终不多,因为相对于月球来说人类真的是太渺小了。随着我国探月工程的圆满成功,月球背面的秘密终于被人类所揭开,当探测器经历重重磨难完成向太空收集图样和太空土壤的任务时,人类又一次对月球的浩瀚感到震惊,这也让人们回想起曾经霍金先生的... Read More >
202406-13 嫦娥六号携土返程,中国在下一盘大棋,阿波罗行星科学家肯定 有意思,大家都想错了?中国嫦娥六号任务并不是简单采集月球样品,是在玩“载人登月”,这外媒的点评的确是有点不一样,真的是这样吗?的确,中国嫦娥六号任务引发世界关注,而来自外媒披露一篇“嫦娥六号背后的中国太空梦”,居然里面说到了中国嫦娥六号任务的“算盘打得”很精准,是在执行“载人登月”任务。这一次任务的成败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载人登月任务,这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这样说?下面就详细来看,先来看看嫦娥六号任务。嫦娥六号——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已携土返程没错,嫦娥六号任务虽然月球样品... Read More >
202406-13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揭示了附近星系中“灾难性”的小行星碰撞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两个巨大的小行星在附近星系相互碰撞的证据。这场巨大的碰撞喷射出的尘埃量是导致恐龙灭绝的撞击事件的10万倍。这次剧烈的撞击发生在距离我们63光年的毕加索座星系Beta Pictoris中。与我们的太阳系相比,Beta Pictoris是一个年轻的星系——它只存在了2000万年,而我们的太阳系则有45亿年的历史。它最初是在1983年由NASA的红外天文卫星(IRAS)探测到的,人们认为它是由于附近超新星的冲击波形成的。尽管这个年轻的星系目前至少包... Read More >
202406-13 穿越黑洞最终会通往平行宇宙吗?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黑洞以其神秘莫测的存在,始终激发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无限遐想。传统的观念将黑洞视为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天体,它由巨大恒星在燃料耗尽后的坍塌形成,拥有着无法想象的密度和质量,其引力之大,连光都无法逃脱。然而,这样的理解仅仅是冰山一角。科学家们逐渐发现,黑洞不仅是宇宙的毁灭者,更是创造者。在形成的过程中,黑洞为周围天体提供了形成基础的材料,创造了宇宙秩序,让恒星、行星乃至生命得以诞生。尤其是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它们掌控着整个星系的命运,是宇宙演化的关键因素。尽管... Read More >
202406-13 奇异黑洞可能是暗物质的副产品 对于我们能看到的每一公斤物质,无论是你桌上的电脑,还是遥远的恒星和星系,都有5公斤不可见的物质渗透在我们的周围。这种“暗物质”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它规避了所有形式的直接观测,然而却通过它对可见物体的无形牵引力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五十年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提出了一个关于暗物质可能是什么的想法:一个黑洞群体,它们可能在大爆炸后不久就形成了。这样的“原始”黑洞不会是我们今天探测到的巨人,而是微观区域的超密物质,它们会在大爆炸后的第一枚万亿分之一秒形成,然后崩溃并散布在宇宙中,以... Read More >
202406-13 为什么月球、水星、金星表面会遍布陨石坑,而地球却很少? 在我们的太阳系中,月球、水星和金星是三个表面最为崎岖不平的天体。它们的表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陨石坑,这些疤痕见证了宇宙中的无数碰撞和灾难。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向我们的家园——地球,我们会发现它的表面相对来说却要平滑得多。那么,为什么地球和这三大行星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异呢?一、撞击频率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的是,地球和其他三大行星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所经历的撞击频率是不同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月球和水星的形成过程涉及到了大量的碰撞事件。这些碰撞产生了大量的热量... Read More >
202406-13 天文学家发现一颗年轻恒星周围有大量碳分子 天文学家在一颗年轻恒星四周由气体和尘埃构成的盘状结构中发现大量含碳分子,这是迄今在此类盘状结构中所发现的最大量含碳分子,也是首次在太阳系以外侦测到乙烷。这意味着该恒星四周可能有行星形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6月6日发布的新闻稿中指出,岩石行星比气态巨行星更可能在低质量恒星四周形成,这使得岩石行星成为银河系中最常见恒星周围最常见的行星。人们对这种世界的化学成分知之甚少。这样的世界可能与地球相似或迥然不同。藉由研究恒星四周能形成行星的原行星盘,天文学家希望更好地了解行星形成的过程... Read More >
202406-13 55光年外!“地球孪生兄弟”绕“木星分身”公转,奇怪的组合 55光年外的一颗恒星,竟然和太阳系行星木星差不多大,周围还有一颗类地行星。这样的天体组合,实在太吸引天文学家了。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天文学》杂志中,国外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这样的特殊恒星系统——SPECULOOS-3。SPECULOOS-3的半径仅有太阳的12.3%,也就是不到8.6万公里。相比之下,它和木星的体型更加接近,这颗太阳系最大行星的半径达到了69911公里,难怪有人管木星叫“失败的恒星”。从这个角度讲,SPECULOOS-3就是成功的“超级木星”。在它的周围,天文学...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