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5 大气辉光:在木星夜间发现暗物质的痕迹 NEW 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寻找神秘的暗物质。尽管尚未发现其存在的证据,但已经提出了一个假设,即宇宙 70-80% 都充满了同样的暗物质。普里斯坦大学天体物理学家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他们设法找到了这种物质的痕迹。科学家分析了卡西尼号探测器收集的数据。关注的对象是木星的阴暗面。研究人员指出,地球这部分的辉光正是暗物质的痕迹。也就是说,它的粒子被行星强大的引力吸引,当它们与巨星的电离层碰撞时,就会发出光芒。木星的黑暗面并不是偶然选择的。在该地区,地球极光的影响很小。研究结果是检... Read More >
202407-03 美国走上绝境!火星采样返回还在“幻想”,不仅要岩石,还要空气 NEW 美国又在“幻想”了?居然想把火星“大气”带回来,这是不是想得有点早了,毕竟自己的计划已经几乎是“停摆”的状态。而且,就算是寻找了美国各大企业7家,也还没有看到什么成效啦,搞不好最终停止这个项目都有可能。当然,我也没有乱说,因为美国为了重返月球计划,火星计划面对的困难问题还是难以解决。反过来说,那就是——弃火星采样返回计划,保住美国重返月球计划,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点,那就是——钱,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下面就详细来看看。美国不仅要火星岩石,还要“空气”没错,美国宇航局 (NASA... Read More >
202407-02 居住在黑洞周围是什么体验? NEW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当中,因为黑洞具有难以置信的强大引力,所以在黑洞的周围不太可能诞生生命,只有在恒星系的宜居带那里,才有可能存在类似地球那样能诞生生命的星球。但是不久前,科学家利用现有的科学理论进行推测后,发现黑洞也有类似于宜居带那样的区域。在那里,能诞生行星和生命,而且,如果我们居住在那里的话,会有非常奇特的体验。黑洞也有行星围绕我们不妨先把黑洞想象成太阳。确实,离太阳太近的地方无法形成行星和生命,但是在某个距离,那里不仅能形成行星,还能诞生生命。而黑洞有没有可能也是这样一种... Read More >
202407-02 60多年前,美国人将一只黑猩猩送上太空,回到地球后身体出现异常 你知道吗?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并非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因为早在1961年,就有一只黑猩猩比他先一步登上了太空,还在太空生活了一段时间,它就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先驱者——黑猩猩汉姆。但是作为“航天英雄”,汉姆返回地球后,身体却出现了异常。美国人为什么要送一只黑猩猩去太空呢,汉姆返回地球后身体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俘获了大量德国火箭技术和科研人员,冷战开始后,两国除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竞争,作为高科技的最高体现,太空一直是两国争夺的领地,苏联率先在1957年成功... Read More >
202407-02 火箭技术的起源与兴起——点燃探索宇宙之门 火箭技术的故事,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壮丽史诗,它见证了人类对于太空探索的渴望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古代的简单火箭到现代的复杂运载火箭,每一步的跨越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在古代,火箭最初是以武器的形式出现,被用于战场上的攻击和防御。在中国宋理宗时期,火箭技术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并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传至欧洲。这些火箭虽然简单,但它们的原理却为后来的火箭技术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更为高效的火箭推进方式。罗伯特·高达德,这位被誉为“现代火箭之父”的科学家,在1... Read More >
202407-02 太阳系只有地球有生命?大概率拥有生命的星球,你知道几个? 当我们抬头仰望星空,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是否也藏着生命的奥秘?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宇宙中的其他生命。太阳系是否真的只有地球拥有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话题。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拥有生命的星球。这并不意味着宇宙中没有其他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发现了许多类地行星,这些行星的条件可能适合生命存在。1. 类地行星的定义:类地行星是指那些与地球在大小、质量、密度等方面相似的行星。它们位于宜居带,即距离其母星适中的距离,使得表面... Read More >
202407-02 中国专家发现苔藓可帮人类探索火星 据英国《卫报》6月30日报道,中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一种生长在荒漠中的苔藓具备在火星生存的能力,而这可能将帮助人类在火星上建立全新的生态系统。该成果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团队在科学期刊《创新》第五卷第四期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参与研究的中科院团队称,名为“齿肋赤藓”的荒漠苔藓,可以在极度干旱、高温以及强辐射的条件下存活,该团队试图探索其在更加严酷的环境中——比如火星地表——生存和成长的可能性。据报道,为探索齿肋赤藓在类似火星环境中的生存情况和恢复能力,研究团队专门建立了一个压力... Read More >
202406-29 天文学家发现:宇宙在超光速膨胀,那宇宙之外又是什么? 截至目前,宇宙空间的膨胀速度,在145亿光年外正式超光速,超过这个距离的星系,发出的光永远也到不了地球。在直径930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里,至少有2万亿个星系,其中的98%,和地球的距离都超过了145亿光年,也就说今天的地球,其实正在被全宇宙的星系孤立,总有一天可观测宇宙里除了银河系,将再看不到任何一个星系。所谓的可观测宇宙,只是一个因为光速限制,但宇宙又在超光速膨胀,所形成的一个特殊区域,不止我们可观测宇宙,宇宙中的任何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的可观测宇宙,有些还会跟我们可观测宇宙发... Read More >
202406-29 什么是行星际空间?虽然它不是空的,但为什么被称为真空呢? 大家好,我是超自然现象探索官,感谢您的观看,希望能得到您的一个"关注"行星际空间是空间中受距恒星最远的行星轨道限制的区域。然后星际空间就开始了。行星际空间的下边界被认为是外层空间的常规边界,从地球表面上方100公里的高度开始。在与天文学无关的人看来,这个空间是完全真空的。但真的是空的吗?起源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家们才能够理解行星际空间是什么。即使在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和后来的亚里士多德也普遍否认宇宙是空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外太空充满了以太,所有天... Read More >
202406-28 NASA公布宇宙“创生之柱”新影像:哈勃、韦布合力拍摄 距离地球6500光年 快科技6月28日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今天在社交平台发布了“创生之柱”全新三维可视化影像,让公众可以在可见光和红外光下360度全方位观察这一天文奇观。“创生之柱”包含3座气体和尘埃塔,并于尘埃塔顶中孕育了新的恒星。NASA介绍,该视频是通过结合哈勃和韦布两台空间望远镜的数据实现的,提供了更复杂、更全面的“创生之柱”图像。据了解,“创生之柱”位于距地球约6500光年的鹰状星云内,曾在1995年被哈勃望远镜捕获,曾被Space网评定为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最佳前十名的... Read More >
202406-28 金星每年远离1厘米,地球每年远离1.4厘米,为何行星会远离太阳? 宇宙是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充满了无数未解的谜团。其中,天体的运动规律是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都知道,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都在围绕太阳旋转,但是你是否知道,这些行星实际上还在逐渐远离太阳?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太阳系的动态平衡我们要理解的是,太阳系并非静止不变的。相反,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其中的每个行星都在不断地运动。这种运动并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地球每年远离太阳约1.4厘米,金星每年远离太阳约1厘米。为什么行星会远离太... Read More >
202406-27 一光年有多少公里?为什么它让天文家感到绝望? 地球赤道周长是4万公里,从地球到月球是38万公里,这些距离对一些老司机来说,也还算能切身体会,但到了整个太阳系范围内,公里就不够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是1.5亿公里,也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离开太阳系后,天文单位就要让位给光年,比如比邻星距离我们4.22光年,银河系的直径是18万光年。光一秒能飞30万公里,连续让它飞一年后,我们就能得到一光年是9.46万亿公里,这个数字是人类大脑很难想象的,已经完全失真了,所以我们接下来将用一些实际例子,来衬托一光年究竟有多... Read More >
202406-27 至今漂在太空的两个地球人:一位被葬在月球,一位被送往冥王星! 看多了星际大片,就会对茫茫宇宙越来越好奇。不过就目前的技术来说,人类进入太空还不算一件容易的事。那能进入太空的就必须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宇航员吗?也不一定,迄今为止有两位非宇航员人类就进入了太空,并且永久留在那里。如果将这个范围扩大到地球生物,那就还得加上一条狗。克莱德.威廉.汤博,一位美国天文学家,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冥王星。20世纪30年代克莱德发现冥王星后,被两所知名大学授以天文学学位,之后他一直在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当老师直到退休。在20世纪90年代,克莱德去世后,他的... Read More >
202406-27 星系绵延300万光年,韦伯望远镜拍到纤维结构,揭秘早期宇宙演化 韦伯望远镜的一项重大发现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关注。这个巨大的气体纤维被认为是宇宙早期的网状结构的直接证据。这个观点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的。有些人认为,尽管韦伯望远镜的数据显示了一个巨大的星系纤维,但这并不能证明这就是宇宙早期的网状结构。他们认为,在宇宙的初期,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涉及到多种因素和机制。此外,这个巨大的气体纤维可能存在其他解释,例如它可能是由于某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或者观测误差导致的。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这...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