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4 四维物体存在吗?它们在世界多处制造时间晶体,可储存信息 NEW 在科幻的世界里,时间旅行、四维物体等概念常常让我们遐想无限。如今,这些似乎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概念,正一步步走向现实。时间晶体,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如今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存在。它已经从科学家的脑海中,走进了实验室,甚至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时间晶体的概念,最初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它似乎违背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常识认知。然而,正是这样一种颠覆性的理念,激发了科学家们的探索欲望。弗兰克维尔切克,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就是时间晶体理论的奠基人。他在2012... Read More >
202405-24 物理学家认为,外星人会围绕白矮星戴森球活动 NEW 这就是我们应该寻找它们的地方。星系中戴森球的 3D 渲染。图片来源:Marc Ward/Stocktrek Images/Getty Images)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在宇宙其他地方找到智慧外星人的证据。但如果它们确实存在,它们可能会在戴森球上闲逛,这些星球是散布在整个银河系中的被称为白矮星的类太阳恒星,一篇新论文认为。这就是我们应该专注于寻找外星人的地方,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学和天文学名誉教授Ben Zuckerman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Live Sci... Read More >
202405-24 银河系的超小型星系:只有60颗恒星的UMa3/U1,颠覆星系形成认知 NEW 在宇宙的广阔舞台上,银河系如同一位资深的舞者,引领着一场星际的华尔兹。而在这位舞者的周围,一群微弱的星光悄然伴舞,它们是银河系的卫星星系。最近,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一颗璀璨的新“舞伴”——一个由60颗超微弱恒星组成的星系,这可能是我们从未见过的一种新型星系。这个新发现的星系,暂时被命名为大熊座三号/联盟一号(UMa3/U1),位于大熊座星座,距离太阳约3万光年。与银河系的其他卫星星系相比,UMa3/U1显得格外渺小,仅有60颗恒星,质量仅为太阳的16倍。这一发现的惊人之处在于... Read More >
202405-24 揭秘宇宙奇观:金牛座新生恒星的神秘喷嚏,或将改写恒星演化法则 在金牛座星座中,有一颗婴儿恒星正在“打喷嚏”——这一现象可能解开一个长期存在的宇宙之谜。天文学家们发现了首次已知的婴儿恒星“打喷嚏”的实例。这种宇宙放电可能发生在几百年前,揭示了幼星如何在其演化的早期阶段排出大部分磁能——这种释放机制阻止了它们高速旋转的形态从分裂开来。 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个陀螺,你不断地旋转它,它就会越来越快。但是,如果陀螺的形状不是完美的,或者它受到了某种力量的影响,比如一个突然的推力,它可能会开始摇晃甚至崩溃。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与此有些类似。... Read More >
202405-24 黑洞能通过对撞机制造出来?为何杨振宁极力反对,有何好处?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中科院的两位杰出科学家,王仪芳院士和严伯钧博士,坐在长椅上悠闲地谈论着一个令人振奋又颇具争议的话题——大型环形对撞机。王仪芳院士的话语中流露出对科学探索的无限热情,而严伯钧博士则带着一丝好奇与担忧,倾听着王院士的讲述。“严博士,你知道吗?”王院士开始讲述,“对撞机,这个人类科技的杰作,其实有可能撞出一个黑洞来。”严博士瞪大了眼睛:“黑洞?那不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吗?我们真的能在实验室里创造出来?”王院士笑了笑:“从理论上讲,这不是不可能的。当然,要撞... Read More >
202405-24 科学家发现一颗比宇宙更古老的恒星,已有160亿岁,怎么回事? 喜爱天文的朋友都知道,宇宙的年龄大约为138亿岁,因此宇宙中所有的天体的年龄都不可能超过这个年龄。但是在浩渺无垠的宇宙中,一颗编号为“HD 140283”的恒星因其异常古老的特征而备受天文学家关注。 这颗恒星被亲切地称为“玛士撒拉星”,得名于圣经中寿命长达969岁的人物,暗示着它是一颗极为古老的恒星。然而,玛士撒拉星的年龄却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困惑的问题,它似乎比宇宙本身还要古老,这究竟是如何一回事呢?玛士撒拉星位于天秤座方向,距离我们约200光年。它的质量约为太阳的0.8... Read More >
202405-24 环球视角:欧空局的盖亚任务发现银河系迄今为止最大的恒星黑洞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欧洲航天局(ESA)的盖亚任务最近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了一个大小达到太阳33倍的恒星黑洞,这是迄今为止在银河系中发现的最大恒星黑洞。该黑洞被命名为盖亚BH3,位于距离地球约1,926光年的天鹰座。这一发现是由一组科学家在分析盖亚任务数据时首次注意到的。他们观察到附近一颗古老巨星的异常摆动,进而发现这颗巨星正围绕一个巨大的黑洞运行。尽管盖亚BH3距离地球相对较近,但由于周围没有足够的物质供其吸积并发光,因此之前难以被探测到。此次发现使得盖亚BH3成为已... Read More >
202405-24 麻省理工的天文学家观测到古老类星体周围难以捉摸的恒星光 观测结果表明,一些最早的“怪物”黑洞是从巨大的宇宙种子中生长出来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已经观测到宇宙中一些最早的类星体周围难以捉摸的星光。这些遥远的信号可以追溯到130多亿年前宇宙的婴儿期,为我们揭示第一批黑洞和星系是如何演化的提供了线索。类星体是活跃星系的炽热中心,其核心有一个永不满足的超大质量黑洞。大多数星系的中心都有一个黑洞,这个黑洞偶尔会吞噬气体和恒星碎片,当物质向黑洞旋转时,它会以发光环的形式产生短暂的光爆发。相比之下,类星体可以在更长的时间内消耗大量的物质,... Read More >
202405-24 天眼曾接收到30亿光年外的神秘信号,疑似是外星人?要回复吗? 在浩渺的宇宙中,一段神秘的信号激起了科学界的千层浪花。这段信号,名为快速射电暴FRB 20190520B,它跨越了33亿光年的距离,不仅到达了我们的天文望远镜,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惊奇——它是一个不断重复的信号。当这一发现被公布在《自然》杂志上,全球科学家都为之震惊。不同于以往快速射电暴的瞬时闪现,FRB 20190520B如同宇宙中的某个执着的声音,不断地重复着它的信息。“当时,我们在几十秒之内捕捉到了三次强烈的爆发,”科学家牛晨辉描述道,“然后在大约20秒后,再次捕捉... Read More >
202405-24 地球被瞄准了?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转向90度,喷流方向正好对准地球 作为已知宇宙中引力场最强的天体,黑洞的大名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在过去的日子里,科学家早已发现,黑洞并不会一直“潜伏”,在有些时候,它们会发射出超高速粒子喷射流,其速度通常都会接近光速,而这样的现象也被称为黑洞喷流。已知的观测数据表明,在宇宙中的那些规模较大的星系中心区域,几乎都存在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这些“宇宙巨兽”发射的喷流,往往会在宇宙中制造出很大的动静,在黑洞喷流的传播过程中,除了其本身会释放出大量的电磁辐射之外,它们还会猛烈冲击沿途遇到的星际物质(如气体和尘埃)并... Read More >
202405-24 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新发现的“故障”可能会改写宇宙的规则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我们对大尺度宇宙的最佳描述,但一项新的观察报告称,远古天体结构周围的重力“故障”可能会迫使它被修改。研究人员认为,引力中的一种奇怪的“宇宙故障”可以解释宇宙在最大尺度上的奇怪行为。191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首次提出了广义相对论,现在,它仍然是我们对引力如何在中尺度到大尺度上工作的最好和最准确的理解。然而,如果把距离拉得更远,观察相互作用的巨大引力束缚星系群,就会发现一些不一致的地方。这表明,理论上在所有时间和尺度上都是恒定的引力,实际上可能在宇宙... Read More >
202405-24 爱因斯坦预言被证实:科学家首次观测到黑洞边缘的“宇宙瀑布” “这就像一条河流变成了瀑布,但在此之前,我们只看到了这条河流。”银河系大瀑布:证实爱因斯坦的预言日前,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路如森研究员领衔的17个国家和地区共64家研究单位的121位科研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3.5毫米波段开展的新观测,首次对距离地球仅5500万光年的M87中心黑洞阴影以及其周围吸积落入中央黑洞的物质的环状结构和强大的相对论性喷流一同进行了成像。M87中心黑洞最新照片。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供无论任何物质,当太靠近黑洞时就会被撕裂,并在后者周围形成一个名... Read More >
202405-24 开拓性发现!5亿光年外,黑洞正在吞噬一颗超大质量恒星 黑洞每月一次吞噬,恒星逐步走向消亡,这是属于“宇宙怪兽”的饕鬄盛宴导语:天文学家表示,这场持续一周的恒星撕裂,为那些很快就发生一次和一年才发生一次的撕裂事件之间补上了缺失已久的一环。 天空中同一位置拍摄的Swift J0230恒星爆发前(左)和爆发后(右)的X射线图像。(图片来源:Daniele B. Malesani / PanSTARRS)宇宙似乎也配备了自己的“开关”。大约5亿光年之外,一颗与太阳一般大小的不幸恒星正在被吸入一个小型黑洞,每次都会持续一周。天文学家偶然发... Read More >
202405-24 科学家发现2颗“超级地球”,围绕宿主恒星公转,或能孕育生命? 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生命呢?这是人类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天文学家在太阳系附近找到了2颗被誉为“地球的孪生兄弟”的系外行星,即两颗超级地球。实际上,有许多著名科学家,包括科学院、中科院的院士们,都相信宇宙中存在外星生物。这也是科学家们认为这些新发现的行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根本原因。截止目前,人类在广阔的宇宙中已经发现了超过5000颗系外行星。这些行星不仅在太阳系内,甚至在银河系中也十分普遍。根据一些推测,银河系内或许存在几千颗、几亿颗甚至几十亿颗行星。然而,由于人类的观测能力有限,...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