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7 [图]科学家发明用低强度超声波杀死癌细胞的新技术 NEW 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一支科研团队近日提出了使用低强度超声波杀死癌细胞的新技术。尽管这项技术尚处于前期阶段,但初步体外研究表明以特定频率脉冲产生的声波可以有效破坏癌细胞,同时保持健康细胞完整。近期发表的多项突破性研究均表明,超声波在非侵入性的癌症治疗中确实有用武之地。最先进的方法称为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该方法以聚焦而强大的声波靶向癌细胞,加热并破坏患病组织。临床上部署HIFU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更好地聚集这些破坏性波,毕竟它们同样非常容易破坏健康组织。去年取得的令人... Read More >
202002-07 波音向美国海军交付首架F/A-18超级大黄蜂Block III战斗机 NEW 去年 5 月,波音就透露将于 2020 年交付第一架 F-A18 超级大黄蜂 Block III 战斗机。近日,美国海军已完成了首架 F-A18 Super Hornet Block III 的接收工作。今年 4 月份的时候,波音还会交付另外两架。作为“服役延期”改造计划的一部分,Block III 升级可让战斗机寿命从 6000 小时,提升至 7500 飞行小时。(图自:Boeing,via New Atlas)未来几年,波音还有望让 F/A-18 超级大黄蜂的服... Read More >
202002-07 日本开造最高高达机器人:身高18米可行走 NEW 日本人对于机器人的痴迷远超其它国家,这不从今年10月开始,横滨港将举办一场为期一年的大型步行高达机器人比赛。为了庆祝这个时刻,横滨冈达工厂的目标是将标志性的RX-78-2机器人带到横滨港口的一个巨大的公共景点。这个巨大的机器人被像是移动脚手架的东西包围着,大约有25吨重,比一般的工业机器人要大得多。另外,该机器人的每只手都有2米(6.5英尺)高,手指和拇指完全铰接。由于它们将安装在旋转的手腕上,有活动的肘部和肩部,因此每只手的重量(包括所有电机、电缆和车身)需要保持在200公... Read More >
202002-04 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字变化看未来发展趋势 近日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出现大幅增长,令人紧张情绪加重。这说明疫情即将大爆发吗?何时将迎拐点?背后有哪些数字逻辑?确诊病例增幅迅速,亲朋好友的紧张情绪也不断加重。为了增进对公众疫情发展的了解,缓解我们对未知疫情发展可能会出现失控局面的紧张情绪,我从数据层面做了一些基本分析。近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快速扩散。据国家卫健委2月3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月2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7205例,其中湖北省就有11177例,对公众心理造成了巨大冲击。2月2日0—24时,全国... Read More >
202002-04 武汉病毒所与复旦两篇论文: 新冠病毒SARS高度相似 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石正丽团队和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永振团队今天都在Nature发表论文,证实新型冠状病毒来自于蝙蝠,并与SARS具有高度相似性。来源:知社学术圈传染病:分析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自然》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对最近在中国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爆发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进行了鉴定和表征,揭示了其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的相似性。这篇分析文章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蝙蝠的证据,但是此次爆发的动物来源尚待确认。石正丽及其同事分析了7例重症肺炎患者的样本,其中6人为武... Read More >
202002-04 澳科学家开发全新可穿戴技术 可在患者自由移动时测量血压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对于患有高血压等疾病的人,始终了解其血压肯定会有所帮助。而现在澳大利亚科学家已设计出一种非侵入性新可穿戴系统。目前,测量血压的标准方法包括使用臂式血压计等。尽管它非常准确,但由于患者需要执行其他日常任务,因此无法整天佩戴它。它也只提供单独的读数,而不是连续读出。考虑到这些局限性,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科学家基于此前的研究开发了实验性的新无线设置。全新装置代替了袖带,而是结合了一个固定在胸骨上的小型连续波雷达(CWR)传感器和一个夹在左耳垂上的光电容... Read More >
202002-04 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在黑暗中发电的“反太阳能电池板” 据外媒BGR报道,太阳能技术在帮助人类摆脱对地球更具破坏性的能源方面显示出了希望。它已经用于各种各样的应用,从为民用住宅供电到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太阳能电池板等。然而太阳能电池板有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它们无法在黑暗中发电。不过根据在《ACS Photonics》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论文,来自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解释了他们如何构建所谓的“反太阳能电池板”。顾名思义,这种新型的“太阳能”技术有效与传统的太阳能电池板相反。传统的太阳能电池板通过捕获阳光并将其转换为可用于多种目的的能... Read More >
202002-04 NASA太阳探测器打破两项纪录:最快人造物体和离太阳最近物体 据外媒报道,NASA的帕克太阳探测器刚刚打破两项纪录--最快的人造物体和离太阳最近的物体。这个于2018年8月发射的太阳探测器能够承受住太阳外层大气的高温,它将帮助人类揭开隐藏在太阳内部的一些秘密。探测器的四套仪器将帮助科学家了解日冕和太阳风是如何影响地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的。另外,帕克探测器在太阳周围的轨道上运行得非常非常快,并且它跟太阳的距离已经足够近到“触摸”。当地时间1月29日,约翰-霍普金斯应用物理实验室的任务控制中心称,帕克在飞掠过程中打破了自己的速度和接近炽热恒... Read More >
202002-03 N95口罩能重复使用吗?需不需要消毒?终于明白了 2月2日,工信部副部长王江接受采访时透露,我国口罩的产能大约是每天2000万,其中医用的外科口罩产能是220万,医用的N95的产能大约是60万。在产能有限以及目前急缺的情况下,N95口罩就显得弥足珍贵,相信很多网友都会有这样的疑问,N95口罩可以重复使用吗?答案是肯定的。日前,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公众号转载IPEM(国际药物工程管理)的《关于N95口罩的延长使用和重复使用》一文中就提到,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NIOSH)表示,N95口罩只要“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Read More >
202002-03 N95与KN95口罩有何区别?跟医护口罩有啥不同?专家解释来了 最近戴口罩成了大家的日常姿势,目前最受关注的的,除了普通一次性医用口罩,就是点名率最高的N95、KN95口罩了。那N95和KN95口罩到底有哪些区别呢?据国内媒体日前报道,上海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消毒科主任朱仁义介绍,KN95口罩是我们国家对于颗粒物具有过滤效率的口罩(大于等于95%),N95口罩是美国的测试(标准),只是代号不一样。KN95口罩和N95口罩从颗粒物过滤效率来说,实际上是一样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给医务人员,尤其是给直接接触新冠肺炎的医用防护口罩,是N95当中... Read More >
202002-01 美首例新冠患者用伦地西韦有效 药企称正与中国合作 美国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在使用一种抗病毒新药伦地西韦(Remdesivir)后,症状迅速改善。当地时间1月31日,该新药的开发企业——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Gilead)首席医疗官Merdad Parsey在官网发表声明称,伦地西韦尚未在全球任何地方正式上市,但正与中国卫生部门合作开展试验。声明提到,吉利德正与全球卫生部门密切合作,对伦地西韦的抗疫作用开展适当的实验。这些合作部门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国疾控中心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疾控中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 Read More >
202002-01 疾控中心团队最新论文登上《柳叶刀》:新冠肺炎病毒源头与舟山蝙蝠有关 “人类是终末宿主,这(新冠肺炎)再次凸显了野生动物中隐藏的病毒库以及它们潜伏到哺乳动物(人)体内的潜力。”中国疾控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武桂珍说。2019年12月下旬,中国武汉出现了多位因不明微生物原菌而感染病毒性肺炎的病患。之后,中国疾控中心通过病原鉴定,确定本次病毒性肺炎患者的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1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本次武汉发现的病毒被命名为“2019-nCoV”,即“2019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发生,确诊病例、治愈病例、死亡病例人数都在不断攀升。不... Read More >
202001-3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 我们什么时候能等到? 现实世界中,科学家和医生手里没有阿拉丁的神灯这是关于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第三篇科普。就像我在第一篇科普里就提到的,当一种新型的传染病爆发、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仍然在快速攀升的时候,人们下意识的问题都会是:“什么时候有特效药?”“什么时候有疫苗?”。这些问题当然是非常自然的,药物治疗疾病,疫苗预防患病,如果真有这两个东西在手,理论上任何传染病都可以被我们轻松解决。只可惜现实世界中,科学家和医生手里没有阿拉丁的神灯。在现实世界中,就算新药和疫苗开发的工作第一时间全面展开,投入大量... Read More >
202001-30 N95口罩用酒精消毒可继续用?别被骗了 之前,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视《新闻1+1》采访时提到过,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普通人佩戴医用型防护口罩和N95口罩都可以,都能阻挡大部分带有病毒的飞沫进入呼吸道,在公共场合也够用了。那么N95口罩到底能用多久?新型冠状病毒惧怕75%酒精,那么可以给口罩喷洒酒精消毒吗?近日网上流传一个说法,内容是:N95口罩只要不是变形严重,遇到别人对你打喷嚏,是可以佩戴3天的,第三天还有94%的防御效力,用了7天的N95口罩用吹风机吹或酒精消毒可继续用。对此,微信110谣...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