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0 有多少行星可以像地球一样支持生命? NEW 据国外媒体报道,自NASA在2009年发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之后(该望远镜现已退休),天文学家们就一直在积极探索地外行星。但要从浩瀚星海中筛选出能够支持生命存在的行星并非易事,因为我们现有的深空探索技术还不够先进,无法测定遥远行星的表面与大气成分。目前科学家掌握的只有下列信息:1、已证实的行星地外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时,会暂时挡住恒星的光线。从我们的视角来看,这些恒星就像在闪烁一样。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8000多颗会造成这种现象的行星,但其中只有一半得到了证实。2、岩质行星要想支持... Read More >
201910-09 NASA拟建望远镜监视威胁地球的小行星 NEW 据《科学》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计划建造一款红外望远镜,希望其能监视可能与地球发生碰撞的小行星,该望远镜将于2025年升空。这款望远镜名为“近地天体监视任务”,将耗资5亿—6亿美元,脱胎于15年前提出的酝酿已久的“近地天体照相机”(NEOCam)项目。预计的发射时间也可以满足国会的要求——NASA应在2029年前“揪出”90%直径至少为140米的、有潜在危险的小行星和彗星。研究人员表示,红外望远镜必不可少,因为过去10年的经验表明,在可见光中几乎看不... Read More >
201910-09 新研究披露恐龙灭绝影响时间轴 NEW 据外媒报道,一项由海洋地球物理学家Sean P. S. Gulick领导的研究给出了小行星撞击地球并由此毁灭地球上恐龙的明确时间轴。这一事件是白垩纪的结束,然后很快就是新生代的结束。据了解,这次研究的信息来自墨西哥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该科研团队对由国际海洋发现计划(IODP)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364号探险队发现的岩芯进行了研究。这些岩心显示了希克苏鲁伯峰环的白垩系-古近系(K-Pg)边界剖面。通过对这些岩芯的研究,科学家们得出了对撞击事件的新解释。研究显示,... Read More >
201910-09 科学家在西伯利亚海发现强大的甲烷“喷泉” 甲烷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大气中的甲烷数量不断使科学家感到惊讶。最新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是在西伯利亚海发现强大的甲烷“喷泉”。俄罗斯科学家在穿越东西伯利亚海进行一次探险时发现了这种甲烷“喷泉”,其浓度此前从未见过。资料图尽管大气中甲烷的含量不如二氧化碳,但其吸热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8倍左右,这使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温室气体。人类活动可以多种方式产生过量的甲烷。根据六月份发表的一项研究,它可能来自人类饲养的牲畜,它们会撒到空中,人造的水库以及泄漏的工业场所(例如化肥厂),这些工厂的... Read More >
201910-09 水究竟是从哪来的?答案太复杂 要从宇宙起源说起 据国外媒体报道,水可谓无处不在,雨雪冰霜,江河湖海……我们身边四处可见水的身影,但很少有人会问“水究竟从何而来”。而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十分复杂,恐怕要一直追溯到宇宙起源时期。在宇宙大爆炸刚刚发生时,质子、中子和电子都在高达100亿度的高温下挤成一团。你有没有想过,瀑布中奔腾而下的水究竟从何而来呢?图片来自于 PxHere利用这些基本构件,仅仅过了数分钟,氢原子和氦原子这两种轻元素便开始成形,这一过程名叫“核合成”。较重的元素则出现得较晚一些,由轻元素在恒星内部和超新星爆炸期间的... Read More >
201910-08 20年天文常识被改写!土星超越木星成“卫星王” 据国内媒体报道,国际天文联合会近日宣布在土星周围发现了20颗新卫星,使土星以总数82颗击败木星,成为拥有最多卫星的行星。据悉,这些卫星每个直径约5公里,其中17个绕土星逆行旋转。研究人员称,这些卫星是碰巧经过的彗星和小行星,与气体尘埃相互作用下围绕土星成为卫星。观测小组通过位于夏威夷的斯巴鲁望远镜发现这些卫星,土星周围或许还有更多小卫星等待发掘。该团队目前发起活动来为土星的新卫星征集姓名,要求必须以北欧,高卢或因纽特人神话中的巨人来命名。此前,木星雄踞“卫星之王”榜首达20年... Read More >
201910-07 国内首个无人船研发测试基地建成 近日,国内首个无人船研发测试基地——香山海洋科技港在广东珠海市正式建成,计划于年底投入使用,将成为我国海上无人系统与海洋智能装备设计、研发、试验的公共技术服务与创新孵化平台,打造智慧海洋产业创新高地。香山海洋科技港由国内无人船“独角兽”企业——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持建设,重点围绕无人船与海洋智能装备产业链布局,聚集人工智能、先进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据了解,香山海洋科技港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采用双体船造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基... Read More >
201910-07 NASA 2020火星车已通过下降阶段分离测试 美国宇航局(NASA)正在为了 2020 年的火星车任务而努力,最新消息是,其火星车已于近日完成了下降阶段的分离测试。本次测试中,NASA 喷气动力实验室(JPL)调用了起重机,主要针对火箭动力下降阶段展开模拟。如果一切顺利,其有望于明年夏季(2020 年 7 月)发射,并于 2021 年 2 月降落至火星。(图自:NASA-JPL,via SlashGear)此外,NASA 正在类似火星的环境中测试该火星车及配套系统,以验证其是否能够在抵达遥远星球时经受住当地的气... Read More >
201910-01 NASA启动载人月球登陆器招标 最后结果还要看拨款 美国宇航局(NASA)日前向商业航天领域发布公告,宣布正式启动能将人类带到月球表面的登陆器招标流程,投标截止日期为11月1日。载人月球登陆器是NASA阿尔忒弥斯(Artemis)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旨在五年内将人类送回月球表面。这些登陆器将驻留在名为Gateway的新空间站上,后者将在月球轨道上运行。据推测,宇航员将乘坐NASA的未来飞船前往Gateway空间站,然后转乘登陆器前往月球。具体地说,NASA正在寻找由两到三个主要部件组成的登陆器,其中包括登陆段(desce... Read More >
201909-30 月球能承载多少人口? 公元3000年,人类已经耗尽了地球上所有的自然资源,成为一个太空种族,并在月球上建立了殖民地。巨大的密封穹顶横跨在月球表面,里面是居住着数十万人的城市。这颗冰冷、灰暗的地球卫星不知何故成了人类的新家。当然,这些纯粹是科学幻想。但是,如果没有一个人类的外星殖民地,任何对未来的设想都是不完整的。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因此最容易被想象成我们未来的家园。但是,这一愿景与现实相符吗?月球有一天会成为热门的居住地吗?如果是的话,条件恶劣的月球环境能实际支持多少人的生活?回答这个问题的... Read More >
201909-30 DNA的基础部分核碱基可能来自太空 有助阐释生命演化 一项新研究发现,组成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基础部分很可能来自星际气体云的核心。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超低温真空中进行的模拟发现,核碱基可以在太空中形成。核碱基是在DNA和RNA(核糖核酸)中起配对作用的杂环化合物,是组成真核生物染色质的基本单位。这一发现或许可以帮助阐明地球生命是如何演化的。以往的理论认为,是一块来自太空的岩石给地球带来了生命的基础物质。我们今天看到的自然物种都是从这些基础物质进化而来。研究人员还发现了更复杂的化合物,包括氨基酸,这些化合物会继续形成蛋白... Read More >
201909-29 美军称将让AI决定未来战场上士兵的生死 美国军方正着眼于在不久的将来,在各个领域运用正在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AI)技术。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DARPA) 启动了一项开发人工智能技术的投标活动,让该技术可以帮助设计新的武器系统。美国陆军外科研究所所长布勒在接受《每日星报》采访时说,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医生,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分配伤员接受到的救助,更好地利用战场上稀缺的各种资源。他说:“假设你和你的战友都受了同样的伤——伤情看起来一样,血也流得一样的多。而我只有两包血,我该给谁呢?人工智能技术,将帮助我们更... Read More >
201909-29 世界名画暗藏玄机?AI可发现梵高画作中的隐藏作品 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人工智能算法来从画作的X光片识别早前的画像,从而发现戈雅、梵高和凡艾克等名家的隐藏作品。艺术馆管理员和艺术历史学家经常扫描艺术品,因为许多大师级画家重复使用他们的画布,通过扫描有可能会发现早前的其它画作的一些蛛丝马迹。这些图像可以带来原始构图方面的提示,甚至揭示一个完全不同的主题。浪漫主义画派代表人物弗朗西斯科·戈雅的油画肖像代表作品《多纳·伊萨贝尔·德·波塞尔》但到目前为止,要将底层和上层的图像区分开来还是非常困难,因为在X光片中,它们都是融合在一起的。现... Read More >
201909-26 牛津大学研究:一胎剖腹产后二胎剖腹产或更安全 9月25日,据外媒报道,牛津大学新研究表明,曾经剖腹产的女性再次分娩时,自然分娩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婴儿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增加。牛津大学研究了苏格兰2002年至2015年期间,超过74000名新生儿,他们的母亲都做过剖腹产。其中约有46000名女性选择了计划性剖腹产,约28000名女性尝试自然分娩。尝试自然分娩的女性中有28.4%的人最后进行了紧急剖腹产。自然分娩的女性有1.8%经历了严重并发症,再次选择剖腹产的女性有0.8%经历并发症。前者子宫破裂的比例是0.24%,后者是0.0...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