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4 寻找宇宙中暗物质:由奇特“半磁体”组成 NEW 宇宙中弥漫着一种看不见的物质,它能改变恒星和星系的路径,这就是所谓的暗物质。它表现出万有引力的影响,但从未与光发生相互作用,直到现在,科学家还不知道暗物质由什么构成,也无法真正探测到它们,不过,一种新的理论很可能为探测暗物质提供新的方法。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理论物理学家在简报中称,暗物质可能由奇特的“半磁体”组成,通过一个功能强大的电子显微镜(目前还不存在),未来科学家或许能够最终探测到它们。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物理学家都同意这一观点。德国法兰克福高等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认... Read More >
201909-04 科学家首次对14300年前的“木乃伊狗”进行RNA测序 NEW 一只属于古代西伯利亚人的“木乃伊狗”幼崽或许将带来现代科技的重大突破。科学家在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中发现了这只古老的动物,它的年龄据估计已有14300岁。通过对部分组织的RNA(核糖核酸)测序,科学家怀疑这只更新世的犬科动物已经被驯化。对年代久远的动物进行RNA测序相当罕见。通常而言,DNA(脱氧核糖核酸)相当于基因编码的硬拷贝,如果条件合适,可以保存数千年,而RNA的寿命较短,只能作为基因的工作副本。DNA分析可以揭示一个物种拥有什么样的基因,而RNA则解释了哪些基因在工作... Read More >
201909-03 中英科学家还原5亿多年前“地球大氧化”事件始末 NEW 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朱茂炎研究员与英国地质、古生物学者合作,还原出5亿多年前地球含氧量的骤增过程。这次地球氧化事件,使得寒武纪大爆发前普遍缺氧的海洋和大气含氧量快速增加,为高等生命的快速演化提供了基本条件。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在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氧化事件。第一次大氧化发生在约24亿年前,当时大气中的氧气从几乎为零上升到现代大气含氧量的1%,随后,地球上首次出现真核生物。到大约5.8亿至5.2亿年前,地球又发生了第二次大... Read More >
201909-03 科学家发现超级细菌通过关闭其孔隙来对抗抗生素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超级细菌”的出现令人担忧- 这些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最终可能使最基本的感染再次致命。现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高优先级的超级细菌通过关闭其孔隙来抵抗药物,这一发现可能会带来新的治疗方法。研究中所涉及的细菌被称为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顾名思义它可能导致某些类型的肺炎。不幸的是,这些类型的感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其中包括一种叫做碳青霉烯类的药物,它被认为是对抗这类细菌的最后一道防线。因... Read More >
201909-03 研究称从真菌分离出的物质可能是中和臭鼬臭屁的关键 据外媒报道,臭鼬可以放出奇臭无比的气味,以奇臭的腺体分泌物作为其防卫武器。即使是用所谓的臭鼬除臭剂也可能无法让味道快速消退。事实证明,来自真菌的化学物质可能是中和臭鼬臭屁的关键。俄克拉荷马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的科学家在Robert Cichewicz教授的带领下,开始研究一种天然存在的物质。这种物质以前是从真菌中分离出来的,称为pericosine A。他们开始将它与臭鼬臭屁中不同类型的有机硫化合物混合,使液体具有可怕和无处不在的气味。研究人员发现其中的硫醇和硫酯... Read More >
201909-03 全新彩色银河地图展示出奇怪的恒星弦 据外媒报道,下面这张图可能看起来像Jackson Pollock的一幅画,但实际上这幅色彩斑斓的画是一张全新的银河系地图--不同颜色的点和线代表了一同诞生的恒星群。这张根据去年发布的盖亚星系普查数据编制的地图显示,恒星在诞生后倾向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以巨大的弦挂在一起。去年4月,欧航局盖亚宇宙飞船发布的第二份主要数据绘制出了银河系内外17亿颗恒星的位置和运动。从那时起,这一宝贵资源帮助天文学家们获得了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新发现。现在,来自西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就在这组数据中得到了... Read More >
201909-03 Rosalind Franklin火星探测器即将前往法国接受环境测试 据外媒报道,欧航局(ESA)的Rosalind Franklin ExoMars 2020火星探测器即将前往法国接受环境和发射测试。据悉,该探测器在英国哈福德郡的空客国防与航天工厂完成了建设,耗时18个月的时间,现在它就要去法国南部图卢兹的空客总部接受为期四个月的测试以此确定其是否可以应对这颗红色星球的环境条件。Rosalind Franklin是ESA研发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专门为寻找火星上过去曾经存在过或现在存在的生命迹象而设计,对此,ESA迫切希望它能胜任这项工作。现在... Read More >
201909-03 科学家在海蜗牛粘液中发现了新的抗癌化合物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自然界充满了潜在的抗癌杀手,在科学家寻求灵感的所有物种中,不起眼的蜗牛继续提供物品。例如,科学家此前在蜗牛捕食时产生的毒液中发现了胰岛素分子结构,其药效好于人工胰岛素。现在研究人员发现了另一种来自澳大利亚海蜗牛腺体的抗癌化合物。这项研究由来自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南十字星大学和蒙纳士大学的科学家领导,他们正在调查白色海蜗牛分泌到其卵上的抗菌物质的构成,以保护它们免受富含细菌的海洋环境的影响。这些特性导致科学家怀疑蜗牛的紫色粘性物质可能含有化合物,... Read More >
201909-03 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 北京时间9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宇宙大爆炸是解释宇宙形成过程的最主流理论之一,根据该理论,大约137亿年前,整个宇宙都是以一个奇点的形式存在,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另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宇宙大爆炸之前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扰天文学界已有至少1600年之久了。公元4世纪的神学者圣奥古斯丁认为,《圣经》中的“创世纪”一词暗示着上帝在此之前从未创造过任何东西,他还指出,上帝并不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创造世界的。事实上,宇宙和时间是同时诞生的。而在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得出了类... Read More >
201909-03 为了捕捉引力波 地球上打造了一处振动最小的地方 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附近,汽车一旦进入方圆2.4公里之内,就要以每小时16公里的限速行驶。这是因为LIGO天文台中装有一台巨大的精密设备,哪怕再微小的振动都能被它捕捉到。因此,在LIGO天文台工作的科学家们必须尽最大可能排除所有可能的噪音源,包括降低探测器附近的车速、监测地面的细微振动、甚至用特殊的钟摆系统将设备悬挂在空中、从而将振动降到最低等等。科学家殚精竭虑,都是为了在地球上打造一个振动最小、“最安静”的场所。为何LIGO的物理学家们如此执... Read More >
201909-02 法国一夜总会将邀请机器人跳钢管舞 欣赏另类舞姿 据外媒Sky News报道,为庆祝成立五周年,法国一家夜总会SC-Club将在9月3日邀请两位机器人舞者前来跳钢管舞,届时机器人将脚踩高跟鞋,头上则是一台CCTV监控仪。这两位机器人由英国艺术家Giles Walker打造,他将塑料人体模型覆盖在了机器人的金属身体上。在谈到头部的监控仪,Walker表示目的是引发人们对于“窥探”的思考,他在十年前提出了这一观念,并在过去几年里把机器人租借出去。虽然机器人劳动力不断增加,不过俱乐部老板Laurent Roue表示机器人不会取代在... Read More >
201909-02 寄生虫的入侵能否影响人类大脑进化? 寄生虫是否影响人类神经进化?几十年前就应该有人想到:既然寄生虫已经困扰真核生物数百万年,它们的盛行可能会影响生物进化历程,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心理学家马尔科并不是第一个提出人类大脑进化可能受到寄生虫影响,这种寄生虫具有操控宿主行为的能力。他在《生物学季刊》发表一篇最新论文,提出了四种宿主操控大脑寄生虫的适应性对策,以及寄生虫自身的进化反应,这一观点在许多领域都具有意义,并且可能解释人类心理学、大脑功能网络结构,以及心理药物的可变效应。操控宿主行为许多寄生虫操控宿主的行为是为了提高... Read More >
201908-30 地球的指纹光谱:暗示着在太阳系之外找到可居住的行星 近日据外媒报道,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的研究指出,他们已经为地球收集了一个“指纹光谱”,可以用来识别太阳系以外有能力支持生命的行星。麦吉尔大学物理系的学生伊芙琳·麦克唐纳和她的导师尼古拉斯·考恩教授利用科学卫星组织卫星对地球大气进行了十多年的观测,构建了地球的传输光谱,这是一种红外光下的地球大气指纹光谱,显示了在寻找可居住世界的过程中关键分子的存在。这包括臭氧和甲烷的同时存在,科学家希望只有当地球上有这些化合物的有机来源时才能看到,这种检测被称为“生物... Read More >
201908-30 物理学家发现了最小的“鬼粒子” 宇宙中到处都是中微子,但我们却看不见它们,它们掩藏在普通物质中间。我们完全不了解中微子,甚至不了解它的重量。但是我们知道中微子有改变整个宇宙的潜力。由于中微子有自己的力量,我们能够借助宇宙来衡量中微子的重量。 在物理学中,这种最小的粒子的状态会改变整个银河系以及其它巨大天体结构的状态。如果想要描述宇宙的行为, 我们必须考虑宇宙中最小的构成。在即将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的最新一期的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宇宙的精确测量反推了最轻的中微子的质量(中微子有三种不同的质量)。...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