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3 第九大行星面目被揭开?可能是一个葡萄柚大小的黑洞 NEW 尽管冥王星已经被开除出太阳系9大行星的名单,但科学家并没有放弃寻找新的第九大行星。科学家发现在太阳系边缘柯伊伯带中的6颗天体出现了“奇怪的”运行轨道,这可能是“一颗真正的行星”在发挥引力作用,并认为这可能就是“行星九”。7月12日,据外媒报道,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来研究新发现的行星九,以验证其到底是一个黑洞还是一个行星。研究人员计划利用“大型综合巡天望远镜”(LSST)完成这项研究,而行星九作为它的主要目标。行星九是指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大多数理论认为其是... Read More >
202007-07 新冠病毒只是冰山一角!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人畜共患病 NEW 7月6日,据外媒报道,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每年约有200万人因遭到忽视的人畜共患病而丧生,除非各国采取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共治的“大健康”模式,否则类似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在未来仍会继续发生。这份题为《预防下一场大流行:人畜共患病以及如何阻断传播链条》的报告表示,新冠病毒不是第一种人畜共患病,也不会是最后一种。人畜共患病,又称动物传染病,是指从动物来源传入人类的疾病。目前已在全球导致超过50万人死亡的新冠病毒最有可能来源于蝙蝠,但新冠病毒只是一大批日益增多的... Read More >
202006-30 科学家探测到两个黑洞碰撞:产生的闪光信号 NEW 通常人们认为黑洞不会产生闪光,正如它们名字:黑洞,此外,即使黑洞互相撞击,天文学家的传统仪器也无法进行观测,但是2019年科学家探测到一次黑洞碰撞事件,发现黑洞碰撞时产生奇怪的闪光。2019年5月21日,地球引力波探测器捕捉到一对超大质量天体碰撞信号,在时空中产生涟漪。之后兹威基瞬变仪器观测到一束强光,当科学家分析这两个信号时,意识到它们都来自同一太空区域,猜测这是罕见的可观测黑洞碰撞事件。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天体物理学家丹尼尔·斯特恩称,这项发现令人兴奋,关于这两个正在... Read More >
202006-30 最坏的情况尚未到来 世卫:疫情正在加速传播 与病毒共存是新常态 人们希望的疫情夏天消失并未如愿,未来几个月,我们仍要与病毒共存。据国内媒体报道,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29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说:“虽然一些国家遏制疫情取得进展,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疫情正在加速传播。”“现在已经有1000万确诊病例和50人死亡,除非我们解决已经在世卫组织明确的问题,即缺乏国家团结和全球团结,还有分裂的世界实际上助长了病毒的传播”,谭德塞说,“最坏的情况尚未到来。”谭德塞表示,很抱歉这么说,但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我们感觉情况非常糟糕。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共同采取... Read More >
202006-29 太狡猾!艾滋病毒可以藏身大脑中:等待日后感染其它器官 北京时间6月2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针对小鼠和人类身体组织的新研究发现,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HIV病毒会躲在大脑中寻求庇护,等治疗停止后再重新感染体内的其它器官。假如不加以治疗,HIV病毒(即引发艾滋病的病毒)会破坏免疫系统,导致人体在致命疾病面前没有还手之力。综合多种药物的“鸡尾酒疗法”可以显著降低体内的病毒水平,使之低到检测不出的程度,患病症状也会大部分消失,且接受治疗者对他人不再具有传染性。但鸡尾酒疗法的药物必须每日服用,一旦中途停顿,病毒就可能从隐藏在身... Read More >
202006-29 “可食用”机器人问世:外形类似大象 用可食用材料做一只机器人,大小和外形就和一颗胶囊差不多,这样的机器人能食用吗?如果能吃,你对它的期待是怎样的?Q 爽弹牙、油而不腻、入口即化?等等,好像和机器人的人设不太符。应该是:遇热自动伸展、可受磁铁控制,进入体内后不仅会像跳跳糖一样尬舞,还能将误吞食的电池取出来!2016 年国际机器人与自动化大会上,就有这样一款可食用胶囊机器人重磅亮相。时隔四年后,奥地利约翰尼斯 · 开普勒林茨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也发明了一种 “可食用”机器人。制作这款机器人,使用的是基于食用级材料明胶... Read More >
202006-23 月球背面惊现不明胶状物质:玉兔二号揭秘 自从登陆月球背面以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已顺利工作500多天,日前再次自主唤醒进入第19个月昼,在着陆区物质成分与地下结构等科学领域取得多项成果。此前在第8个月昼期间,玉兔二号曾在一个直径约2米、深约0.3米的新鲜撞击坑内部,发现大小约52厘米×16厘米的未知物质。与周围月壤相比,它具有不规则的外形,呈黑绿色,还有一定的光泽。玉兔二号靠近撞击坑新鲜撞击坑内部未知物质周围环境全景影像拼接图科研团队发现,新鲜撞击坑周边存在许多与月壤具有相似土灰色的块体,能被月... Read More >
202006-22 姑娘抠了一颗痘 竟要开颅!这个部位千万不能动 痘痘,一个很多人脸上光顾过的“烦人精”。长一个两个还好,万一越冒越多,颜值都会受到影响,让人心烦。长了痘痘,很多小伙伴都有一个习惯,将它抠掉或者挤掉!挤爆痘痘的那一瞬间,感觉莫名的酸爽!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个新闻,让你不得不警惕起抠痘痘这种行为。28岁的姑娘小鱼(化名),因为一次抠痘痘的行为,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类似的新闻还有很多:痘痘真的不能乱抠乱挤吗?长痘痘了怎么办?如何让它“优雅”的消失呢?一起了解这个“烦人”的印记。为什么会长痘痘?痘痘发源于皮肤的毛囊-毛发-皮脂腺单位... Read More >
202006-22 暗物质实验发现宇宙神秘信号:太阳轴子将存在 科学家在一项寻找暗物质的极其敏感实验中,发现一个神秘信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科学家认为他们可能获得一些新发现。目前,参与XENON1T暗物质实验的科学家报道了探测介质与电子相互作用的粒子数据的搜索结果,他们发现了大量证据,证实与探测器相互作用的粒子产生的信号远强于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预测结果。他们还不知道是什么因素产生该信号,推测可能源自一个罕见事件,或者它可能是证实其他未知物理现象的有力证据。苏黎世大学粒子天体物理学家劳拉·保迪斯(Laura Baudis)说:“我们绞尽脑... Read More >
202006-22 麻疹最早起源于2500年前 比之前预计的时间早1400年 科学家指出,麻疹最早于2500年前通过牛传染给人类,当时正值全球第一批大型城市崛起时期。大约公元前6世纪,麻疹病毒从一种相近的牛群感染病毒中分离出来,这比之前预计的时间早1400年。专家们表示,这种高度传染性病毒出现的时间,大致与欧亚大陆、南亚和东亚地区开始出现大型城市中心的时间一致,该发现是基于1912年柏林一位患者肺组织提取的麻疹基因组分析获得的。研究小组对1912年柏林患者的麻疹毒株进行DNA测序,并回顾分析了该病毒在人群中出现的时间。在将测序数据与更近期病毒基因组进行... Read More >
202006-18 移居外太空有望!科学家发现银河系有60亿颗类地行星 6月17日,据外媒报道,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银河系中可居住的类地行星潜在数量进行了新的估算,最终计算出差不多有60亿颗这样的行星。这项计算是基于银河系中G型星(光谱型为G的恒星,光谱特征为电离钙的H和K线特强)的数量,这些G型星与类太阳恒星相似。因为一颗行星要适合居住,它必须位于恒星的“可居住区”(温度要适中)。研究人员预测银河系有多达4000亿颗恒星,但其中只有7%是类太阳恒星的G型星。这些恒星中许多都有行星,但其中许多由于温度过高或过低而无法居住。但当一颗... Read More >
202006-18 太阳系第九大行星之谜:真的存在吗? 过去几年来,关于太阳系最外层区域存在一颗新行星(而且体积很大!)的可能性令科学家和公众都十分好奇。但是经过多年的搜寻,天文学家在这个领域并没有发现新的行星。“第九大行星”真的存在吗?目前仍没有定论。幽暗的太阳系边缘近几十年来,天文学家一直试图对海王星轨道以外的太阳系边缘进行研究,但发现的问题要比结论多得多。其实这也不难想见,因为对该区域的天文学研究充满了挑战:首先,天文学家要寻找的天体可能非常小;其次,这些天体距离我们也非常遥远,使得它们很难被发现。在1930年基本靠运气发现... Read More >
202006-17 太阳轨道飞行器首次飞掠太阳 将捕捉更高分辨率的图像 据外媒报道,天文学家们对太阳仍然知之甚少,而近年来,他们一直渴望改变这种状况。美国宇航局(NASA)和欧洲航天局(ESA)的联合任务,派出了“太阳轨道飞行器”(Solar Orbiter)前往拍摄这颗恒星的一些近距离照片,该探测器近日首次通过了近日点。正如欧洲航天局在一篇新的博客文章中所解释的那样,这次飞越发生在距离恒星表面4700多万英里的地方。这大约是日地距离之间的一半,但它足够接近,它允许航天器以比以前更高的分辨率捕捉太阳的图像。... Read More >
202006-17 外形科幻!中国首台5G+氢燃料无人驾驶拖拉机发布 据国内媒体报道,今天,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在洛阳发布中国首台5G氢燃料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ET504-H)。该拖拉机基于中国移动5G网络,采用了蘑菇头GPS天线、毫米波雷达、大数据云平台等先进技术,可实现远程控制。据悉,这台5G+氢燃料电动拖拉机由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牵头发起,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联合打造。拖拉机内搭载了中国移动的5G网卡,在5G技术支撑下,其运行动作平稳,走位精准流畅。为保障此次首发,中国移动河南洛阳分公司在试验基地紧急建设2座...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