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3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听一听中等黑洞吞噬恒星的“心跳” NEW 快科技3月3日消息,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舒新文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中等质量黑洞吞噬恒星发出的X射线准周期振荡信号。这是天体物理学家首次发现此类现象。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听一听中等黑洞吞噬恒星的“心跳”所谓中等质量黑洞,一般质量介于太阳100倍~10万倍之间,比恒星级黑洞大得多,但远小于超大质量黑洞,后者可达数十万倍甚至数十亿倍太阳质量。中等质量黑洞被认为是超大质量黑洞演化的“种子”,却一直缺乏可靠的观测证据。如何寻找和探测中等质量黑洞,也成了当今物理学和天文学... Read More >
202503-03 这张照片 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地球 NEW 这张照片中冒着绿色光辉的是地球——光辉是由大气气辉、极光,以及多云的太平洋上即将升起的太阳光组成。顶部那个像是黑暗中一道裂缝的部分是银河系——这与地球上的视角基本一样。这张照片 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地球照片由著名业余摄影师+专业宇航员唐纳德·佩蒂特于2月24日拍摄,他使用Dragon Crew 9航天器上的轨道恒星追踪器进行长时间曝光,最终得到这张照片。他表示自己非常小心地进行色彩调整,确保以逼真的方式呈现自然色彩。唐纳德·佩蒂特拍过很多著名的宇宙照片,包括下边这张2012年的金... Read More >
202502-21 900光年外新发现的行星:刮着7万公里/小时的铁风 NEW 地球上的大气层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这两种气体的沸点非常低,地球的气温下两者只能以气态的形式存在。900光年外新发现的行星:刮着7万公里/小时的铁风地球上大气层中还有不停循环的水,地球所在太阳系的位置刚刚好,让水可以非常容易进行气态和液态切换,这是地球出现生命的关键。另外,地球各个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并不相同,这就形成了风,风让地球的大气层中的物质流通起来,彼此交换。龙卷风是地球上最极端天气之一,也是能达到最快风速的风暴类型,不过龙卷风通常不被列入最快地面风速的排名,因为没有可... Read More >
202501-29 人类发现一颗“超级地球”:质量是地球6倍 可能存在液态水 快科技1月29日消息,英国牛津大学发布公告透露,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已证实在一颗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附近存在“超级地球”。“超级地球”也被称为超级类地行星,是一类巨大的类地行星,通常由气体和岩石组成,其质量可达地球的数倍以上。一些研究人员推测,这类行星拥有与地球相似的板块构造。这颗新发现的行星被命名为HD 20794 d,质量是地球的6倍,距离地球约20光年,围绕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运行。它的轨道位于该星系的宜居带内,这意味着它与恒星的距离合适,其表面能维持液态水存在,液态水是生命所... Read More >
202501-22 科学家公布了74颗附近恒星周围隐藏的外彗星带的惊人新图像 天体物理学家通过捕获附近74颗恒星周围的系外彗星带的图像取得了重大突破。利用ALMA和SMA望远镜,他们在这些带中发现了毫米大小的鹅卵石,为它们的结构和演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这些发现表明,系外彗星及其带在行星系统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发现隐藏的行星提供了线索。首次对系外彗星带进行成像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首次捕捉到大量围绕附近恒星的系外彗星带的图像,以及它们内部的小鹅卵石。这些高分辨率的图像显示了由围绕74颗附近恒星运行的毫米大小的鹅卵石发出的光。研究中... Read More >
202501-22 古老星系边缘发现快速射电暴,起源多样挑战现有认知 天文学家近期宣布了一项关于快速射电暴(FRB)的重大发现,挑战了以往对这一宇宙现象起源的认知。这一神秘而强烈的射电波爆发,尽管持续时间仅有几毫秒,但其释放的能量却相当于太阳一整年释放的能量总和。据悉,快速射电暴FRB 20240209A首次于2024年2月被加拿大氢强度测绘实验(CHIME)探测到。从2月至7月期间,该源头多次爆发,共计产生了21次脉冲信号,其中6次还被位于CHIME主站60公里外的外置望远镜所记录。 据西北大学的Tarraneh Eftekhari... Read More >
202501-22 从地球出发,旅行到宇宙边缘,一路上我们会看到什么? 从地球出发,旅行到宇宙边缘,一路上我们会看到什么?这是珠穆朗玛峰,地球上最高的山峰,这是地球,直径12742公里的蓝色星球,是76亿人类及无数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在地球周围,约有4,000多颗人造卫星围绕运行,距离地球38万公里处是月球。迄今为止唯一被人类踏足的地外星球。月球表面布满陨石坑,连绵起伏的山脉和广袤无垠的月海诉说着它的悠久历史。当视野进一步拉远,我们可以看到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行轨道。水星紧贴太阳,是温度极端变化的世界;金星表面被炽热的大气覆盖,宛如一片人间炼狱;... Read More >
202501-22 规模或达5000亿!特朗普揭幕“星际之门”AI基建计划 当地时间周二(1月21日),美国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白宫宣布了一项名为“Stargate”(星际之门)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特朗普称,OpenAI、软银和甲骨文三家公司最初将向星际之门投入1000亿美元,并且这一金额会在未来四年增加至5000亿美元,项目将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个数据中心开始。OpenAI、软银和甲骨文三家公司的CEO——孙正义、奥尔特曼和拉里·埃里森一同出席了白宫活动。埃里森透露,得州的数据中心已在建设中。孙正义称,这一声明标志着新的“黄金时代”,与... Read More >
202501-17 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一颗全新彗星C/2025 A3:绕太阳一圈要33.1年 快科技1月17日消息,据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官方介绍,北京时间2025年1月1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了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的一颗新彗星,命名为C/2025 A3 (Tsuchinshan)。这是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第九颗彗星,也是第七颗以“紫金山”命名的彗星。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一颗全新彗星C/2025 A3:绕太阳一圈要33.1年巧合的是,它的名字与去年回归的肉眼可见的明亮彗星C/2023 A3(紫金山-阿特拉斯),编号同为A3。根据公布的轨道根数显示,这颗... Read More >
202501-05 4光年外最近的“三体”恒星系统:能成为人类的新家园吗? 离太阳最近的恒星系统能否成为人类未来的星际家园?在科幻作品中,探索外星世界并建立殖民地的故事始终引人入胜,美剧《迷失太空》(Lost In Space)便是其中的佳作之一,该剧讲述了罗宾逊一家踏上前往南门二(又称半人马座α,Alpha Centauri)行星的冒险之旅。那么,人类是否真的能踏上这段星际旅程?在遥远的外星世界,我们的生活又将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比邻星b是围绕红矮星比邻星运行的一颗行星(想象图)4光年外最近的“三体”恒星系统:能成为人类的新家园吗?南门二恒星系统:人... Read More >
202501-04 2025年第一场流星雨来了 肉眼就能观测 快科技1月3日消息,2025年的第一场流星雨——象限仪座流星雨将于1月3日迎来极大,大家可在3日夜晚至4日黎明进行观测。天文预报显示,今年的象限仪座流星雨将于1月3日23时迎来极大,预计ZHR接近100,不排除爆发的可能。据央视新闻报道,星联CSVA联合发起人蒋晨明提醒,观看流星雨需要关注天气变化,同时要注意安全和保暖,这个时段的气温会很低,观测流星雨不需要使用望远镜,只需肉眼即可,但前提是要找一个灯光污染少、周边无遮挡的开阔区域,保持尽量多的天空在视野内。据了解,象限仪座流... Read More >
202501-02 外星人在打仗?中国天眼探测到极端宇宙爆发,47天发生1652次爆炸 外星人在打仗?中国天眼探测到极端宇宙爆发,47天发生1652次爆炸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从未停歇,始终怀着一颗炽热且执着的心,孜孜不倦地追寻着那无尽星辰背后隐藏的真相。从伽利略时代那简陋却开启了天文观测新纪元的望远镜,到开普勒望远镜为我们揭示行星运动规律的精妙之处,再到后来高悬于太空、宛如人类智慧之眼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让人类离宇宙的深邃之处更近一步,都寄托着人类深深的渴望 —— 希望能够看得足够远、足够深,去探寻那茫茫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另一个... Read More >
202412-25 刚刚 人类最快探测器与太阳上演最近距离接触 新的历史诞生了。刚刚,人类史上最快的探测器,首次到达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离太阳表面仅有61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和太阳之间平均距离的4%。NASA Sun官宣,北京时间晚上7时53分,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PSP)正在飞越新的近日点。刚刚 人类最快探测器与太阳上演最近距离接触此前,从未有人造物体以如此近的距离靠近一颗恒星,此次飞越以192公里每秒(光速的0.064%)的速度进行,将人造物体的最高飞行速度推上了新的台阶。刚刚 人类最快探测器与太阳... Read More >
202412-14 天鹅座神秘直线:是自然现象还是外星文明留下的痕迹? 在浩瀚的天鹅座星域,科学家们近日发现了一条距离地球大约2400光年的神秘直线,这一发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关于这条直线的成因,目前存在多种可能性。首先,有科学家认为这条直线可能是星际尘埃或气体的特殊分布。宇宙中的星际尘埃和气体分布复杂多变,受到各种物理过程的影响,可能会形成各种奇特的形态。这条直线或许就是星际尘埃或气体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结构,比如超新星爆发的冲击波在星际介质中推动尘埃和气体形成的类似直线的结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条直线可能是天鹅座中一些恒星或星系... Read More >